在污水處理中,從規(guī)劃設計到運行維護,其間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問題,如在設計計算中拿不準參數(shù)該如何選取、污泥齡如何確定,在運行中對于不同水質在工藝選取、異常情況發(fā)生又該作何應對?如果你也遇到過如下困惑,看看有實戰(zhàn)經驗的污師們是如何出招的;給你們漲姿勢啦!
問題1:好氧池有污泥回流的時候,二沉池的設計計算中水量 河南發(fā)酵廢水處理 是按(1+R)Q還是按Q計算,看到有的按(1+R)Q計算中心導流筒,但池直徑按Q計算的,也有按1+Q計算的,還有按Q計算的。該怎么區(qū)分呢?
回答:正常的進水管道和中心導流筒部位,按照(1+R)Q來計算,池容按照Q計算。
原因:進水的水量是(1+R)Q,這部分水都要經過管道和中心筒,從中心導流筒出來:Q走池表面從出水堰出水,RQ走池底排泥和回流管道不經過池表面,所以用表面負荷計算時只用Q。但是如果采用AO出水上清液作為硝化液回流,那么這個“R內*Q”要計算了。
問題2:硝化反應負荷及反硝化負荷及污泥齡與溫度有無關系,譬如我10℃,取硝化負荷在0.01,是不是說我15或者20-30也可以取這個值還是說要變動一些?污泥齡同樣的道理,是不是說有硝化的時候,在溫度10℃我污泥齡取到50多天,那么溫度到30℃的時候我污泥齡要取高或低?
回答:都有影響,溫度高時負荷可以高一點,污泥齡相應減少了。
問題3:一般有CODb:N,那么這個比值中COD是指什么?是單純的碳含量還是產生COD的有機+無機含量?還是BOD的含量?N是元素含量還是氨氮或有機氮的含量呢?單位是什么?好文閱讀:污水處理中的污泥脫水機是如何工作的?
回答:請注意,CODb的意思是微生物降解的COD,這個COD高于BOD5,具體值很難測量,一般都是根據(jù)經驗估算。
無論是“碳氮比”還是“CODcr”中的C,都不是指碳元素,而是指需氧量,是有機物可以消耗DO的量,單位mg/L。
在好氧討論碳氮比時,一般按照可生物降解的有機物的需氧量來計,討論厭氧時,因本身就是范圍值,一般都按照CODcr來計。
N元素:有機氮被分解后形成氨氮,氨氮可以被微生物利用,亞硝酸氮和硝酸氮也可以被利用,轉化略微復雜一些而已,但一些難以分解的N元素就不好講了。所以大多數(shù)情況可以用TN來計,特殊的也是根據(jù)經驗做一些數(shù)據(jù)調整。
問題4:反硝化一般要求碳氮比在3-5的范圍,那么這個CN比又是指的是什么?是分子還是元素?是質量比還是摩爾比?
回答:單位上,“C”按照需氧量的單位即mg/L來算,“N”按照各種氮(NH3-N、TKN、TN、NO2-N、NO3-T)的氮元素計,單位按照mg/L來算。因為二者對應的水量 河南發(fā)酵廢水處理 是相同的,當然也就可以把濃度比轉化為質量比(這是加藥量計算的方法),沒事可做的時候換成mol比也是打發(fā)時間的好主意。
問題5:污泥齡是如何確定的,如何來控制?究竟是用排泥量確定還是用其他來確定排泥量?
回答:泥齡、F/M等與其說是運行的控制參數(shù),不如說是設計方面的參數(shù),在工藝控制中只是運行參數(shù)。實際運行中排泥量通常是根據(jù)MLSS值加上經驗值來控制的,在SVI相對穩(wěn)定的情況下,也可用SV30來參考。
問題6:為何氨氮晚于BOD被氧化?
回答:
?。?)底物利用速率與微生物濃度成正比,生活污水的活性污泥系統(tǒng)中,自養(yǎng)硝化菌占約5%,異養(yǎng)菌約占30%以上,因此,以COD為能量來源的異養(yǎng)菌在數(shù)量上占優(yōu),因此反應速率占優(yōu);
?。?)底物濃度很低時,反應速度隨底物濃度的增加而急驟加快,兩者呈正比關系,表現(xiàn)為一級反應。若以生活污水為例,COD假設300mg/L,氨氮30mg/L,因此,在底物濃度角度,COD占優(yōu);
(3)同化作用,如果按細胞干重,微生物細胞中氮含量12.5%,碳含量約有53%,同化作用去除COD和氨氮,可見去除COD量大些,占優(yōu);
?。?)氧化產能方面,氨氧化產能242~357kJ/mol,可被亞硝酸菌利用5%~10%,亞硝酸鹽氧化產能64~87kJ/mol,能量利用率5%~10%,葡萄糖的有氧呼吸產能為2872.1kJ/mol,同樣能量利用率下,有機物分解產能占優(yōu),異養(yǎng)菌世代周期遠遠短于自養(yǎng)(異養(yǎng))硝化菌。
總結來看,在BOD絕對值較高(不是C/N比)的情況下,硝化菌獲得氧的能力較差,因此硝化作用較弱,這可以解釋一個現(xiàn)象,即硝化效果不好時,加大回流量可以提高氨氮氧化率;這是因為回流可以稀釋BOD,從而讓硝化菌提前具備硝化能力、延長硝化時間。硝化菌比例高或者菌膠團 河南發(fā)酵廢水處理 凝聚硝化菌能力弱的時候,硝化菌會游離于菌膠團外,導致硝化菌的流失。同時,硝化菌還易于附著在填料表面。
問題7:MLSS可用懸浮物的方法測定嗎?
回答:MLSS只是很粗略地表示污泥中微生物量的多少,當然不能用懸浮物的方法測定,因為MLSS包括固定固體和揮發(fā)固體二類,固定固體是無機物,揮發(fā)固體是有機物+微生物,如果用懸浮物的方法測定。一些溶解性的有機物和游離細菌就流失了。
問題8:有關接觸氧化池,1)在放空時,填料上污泥能存活多少時間?2)當處理能力下降時,要不要投加營養(yǎng)?3)對于泡沫,加煤油消泡是否有效?
回答:
1)接觸氧化池放空后并不是生物膜污泥能存活多長的問題,而是要避免軟性填料曬干而板結,板結后再浸放水中就很難再伸展開,要防止這樣的情況出現(xiàn);
2)接觸氧化池處理能力的下降應從多因素考慮,其中生物膜的厚度控制很重要,膜太厚會嚴重影響處理能力,還要注意池放空時只能緩緩放,否則掛有大量生物膜的軟性填料架會倒塌或變形;
3)化學性泡沫用水噴淋較有效,不能直接用水沖,個人不建議用煤油之類的方法消泡。
問題9:接觸氧化裝置生物膜培養(yǎng)過程中發(fā)現(xiàn)生物膜形成后又會脫落,如何解決和避免呢?
回答:生物膜形成而大部分又脫落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一般脫落后第二次或第三次重新形成后才算是掛膜成功,也就是說第一次生物膜形成不能算掛膜成功,如果第一次掛膜 河南發(fā)酵廢水處理 后沒有大量脫落是偶然的,經一兩次脫落后才能形成。雖有些絕對,但多數(shù)情況如此。
問題10:三溝式氧化溝在運行管理中有哪些注意事項?
回答:首先要根據(jù)實際情況確定好運行周期的時間,然后確定周期內各運行階段的時間。運行階段應先確定C階段段時間,因為C階段是泥水分離時間。
還要調整好轉刷的浸沒深度,使其具有很好的充氧能力和混合推動力,池內的所有轉刷的浸沒深度要一致。轉刷的浸沒深度應在靜止狀態(tài)下通過出水堰門來調節(jié),即在氧化溝進水而不曝氣的狀態(tài)下用出水堰門的升降來調節(jié),當轉刷處于合適的浸沒深度時,出水堰門的開度即為轉刷運行時的開啟限位。二條側溝的所有出水堰門開啟狀態(tài)下的限位應該基本相同。
應該根據(jù)廢水的特性和本裝置的實際情況,通過試運行來確定日常運行的最佳模式并輸入可控編程器,進行運行控制。當出現(xiàn)異常情況時應該及時調整運行模式,如:因污泥沉降性能差而造成沉淀溝泥水分離困難使出水帶泥時,應該增加C階段的時間,相應減少其它階段的時間。
二條側溝出水堰的開閉狀態(tài)是根據(jù)設定的工藝要求自控的,半個周期二條側溝的切換中,在預設定時,原出水溝的堰門應在另一預沉溝的出水堰門全部都開啟后再關閉,以防原預沉溝在出水的初始時間漂泥。自控系統(tǒng)出現(xiàn)問題時,可通過手動控制來運行。手動控制時,各設備的開閉時間和順序應該嚴格按運行模式進行,并與自動控制程序相同。
污泥負荷和泥齡的計算中的生化部分容積可將氧化溝總容積*總生化時間與總水力停留時間之比。
問題11:如果UASB排泥時控制不當,造成污泥 河南發(fā)酵廢水處理 流失怎么辦?如何恰當控制排泥量?
回答:如同好氧活性污泥工藝有“三相平衡”的調節(jié)一樣,各類厭氧裝置的各項運行參數(shù)也要根據(jù)運行狀況來控制的,如泥、水二相平衡的調節(jié),使反應器的容積負荷控制在一個合適的范圍。
容積負荷(這里指污泥所點的容積)是通過排泥量來控制的,也受限于廢水水量和濃度。當廢水量增加或廢水濃度增加時,為了保持負荷平衡,就要少排泥或不排泥,提高系統(tǒng)的污泥量,反之則多排泥以減少系統(tǒng)污泥量。此外還要考慮很多受限因素,如:系統(tǒng)的污泥量過多,雖然可降低容積負荷,但會使污泥的膨脹度增高,影響泥水分離;排泥量太多,則會造成容積負荷過高,使VFA/ALK的比值升高,影響處理效果。這些都要根據(jù)具體情況通過試湊法來確定的,有些方面則靠經驗。
問題12:談談100:5:1與難降解工業(yè)廢水。
回答:教科書里講BOD:N:P=100:5:1,這里的BOD不是BOD5而是BODL或者bCOD。通常易生化廢水大約有1/3轉化為化學能,2/3被同化為細胞,按照細菌結構簡式算下來基本就是100:5:1。按道理說,不同的負荷對應不同的表觀增長率,負荷愈高表觀增長率也越大,因此營養(yǎng)鹽的需求自然越多。
延時曝氣自然需要的營養(yǎng)鹽會少。但是這里有一個大前提——內源呼吸系數(shù)為定值。但是個人認為溶解氧越高內源呼吸系數(shù)越大,或許在高溶解氧下細菌自溶的比例多一些,但是未經實驗證實;另一個原因是原生及后生動物會隨著溶解氧的提高而增多,動物的吞噬作用引起細菌減量,變現(xiàn)為內源呼吸系數(shù)的增加,而這一點已經是許多人的共識。
內源呼吸系數(shù)的另一個表現(xiàn)是底物匱乏引起的菌體死亡,底物既包括了可生化碳源、也包括營養(yǎng)鹽,為了確保COD達到最低值,我們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寧可氮磷多加一些。而所有這些都是為了一個目的——降低內源呼吸系數(shù),進而得到最大的污泥產率。
首先,剩余污泥越多,通過吸附攜帶出的難降解COD越多。其次,死亡的菌體會部分轉化為難降解COD,導致出水COD提高。另外難降解工業(yè)廢水處理工程的一個共同點是生化時間很長。
關于這一點我的理解是:在好氧環(huán)境中可能也存在類似水解酸化的作用,微生物的胞外酶對某些難降解物質的催化作用可能比較弱,但是弱不等于沒有,長時間的催化反應有可能提高出水水質,其實這在部分工程里已經得到證實。對于難降解工業(yè)廢水,總結起來大概就是:低溶解氧、長停留時間、高污泥濃度、足夠的營養(yǎng)鹽。
問題13:采用AB法工藝,為何前面一般不設初沉池?
回答:這樣有利于A池處理功能的提高,由于A段的廢水直接由排水系統(tǒng)而來,廢水中原本就有的細菌和懸浮物及膠狀物的共存體也具有一定的絮凝性和粘附力,再與回流污泥混合后,相互間發(fā)生絮凝與吸附,此時難沉降的懸浮物、膠體物質在得到絮凝、吸附和粘結后與可沉降的懸浮物一起沉降,并隨剩余污泥 河南發(fā)酵廢水處理 排出,使A段中以非生物降解的途徑去除的有機物量大大提高,可保證B段的運行穩(wěn)定。
問題14:厭氧池投加填料可以強化除磷嗎?
回答:傳統(tǒng)生化除磷工藝,利用的是活性污泥法中的PAOs,它的除磷原理是厭氧狀態(tài)下釋放磷,好氧狀態(tài)下過量吸收磷。只有當它完整的經歷兩個狀態(tài),并最終以剩余污泥的形式與水分離,才能有效地達到生物除磷的目的。
在傳統(tǒng)AO工藝中,PAOs跟隨懸浮的好氧活性污泥不斷地經歷厭氧-好氧的過程和新生污泥-排放污泥的過程,可以滿足上述條件。但是在填料法中,細菌要求被附著在填料上形成生物膜,導致微生物存在空間固定,這樣只有通過時間上的方法才能實現(xiàn)厭氧好氧的交替過程,就是間歇曝氣了。
另一方面,生物膜法“污泥齡”較長,剩余污泥量很少,而生物除磷的本質就是磷隨泥走,所以二者存在一定的矛盾。最后一點特殊的,傳統(tǒng)的A池,一般用潛水攪拌機等保持泥水混合,防止短流;加入填料后,嚴重阻礙水的流動,難免不帶來污泥淤積,水力短流等現(xiàn)象。
問題15:談談VFA與堿度、與厭氧系統(tǒng)pH的關系。
回答:VFA多,并不一定pH低,堿度高,并不一定pH高。VFA多,會導致pH有下降的可能,同時也會在高濃度產生VFA抑制;堿度在不影響pH過堿的前提下,越多越好。
一個厭氧系統(tǒng)正常運行下的出水VFA和堿度范圍值不可控制,是由水的特性造成的,刻意追求是沒必要的;運行堿度比較高的厭氧系統(tǒng),出水檢測采用蒸餾法時可以允許較高的VFA濃度。